張貼日期: 2025-03-28 14:33:38 點閱:57
有關本府推動惜食教育及廚餘管理措施,請貴校協助配合
辦理,請查照。
說明:
一、為培養學生珍惜食物之觀念,減少校園食物浪費,並落實
環保理念及資源循環利用,本府推動惜食教育,鼓勵學生
適量取餐、減少剩食,並配合辦理相關宣導措施。(附件供
參)
二、請貴校配合推動相關措施,並可依校內實際情形規劃相關
活動,以提升學生惜食認知,促進永續發展。
珍惜食物,從校園開始
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資源,然而在全球糧食供應鏈中,食物浪費問題日益嚴重,不僅影響環境,也關係到資源的有效利用。校園作為培養未來世代的重要場域,推動「惜食教育」有其必要性,透過培養學生珍惜食物的觀念,進一步實踐減少廚餘的行動,讓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環保與永續發展的理念。
一、推動惜食教育的重要性
1. 環保與永續發展
糧食的生產過程涉及大量資源,包括水、能源和人力成本,當食物被浪費時,等同於這些資源也被白白消耗。因此,透過惜食教育,讓學生了解食物從生產到餐桌的歷程,能夠提升環保意識,進而減少不必要的浪費。
2. 培養學生珍惜資源的態度
許多學童因為食物取得相對容易,可能對於食物的價值缺乏感受,容易產生浪費行為。透過學校的宣導與示範,鼓勵學生適量取餐、吃完所盛的食物,不僅能讓孩子養成珍惜食物的習慣,也能提升他們對資源管理的認識。
3. 提升營養攝取與健康意識
部分學生可能因為偏食或習慣挑食而浪費食物,透過惜食教育,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均衡飲食的重要性,進而改善飲食習慣,不僅能減少浪費,也能確保學生攝取足夠的營養,有助於健康成長。
二、學校如何落實惜食行動
1. 餐前適量取餐,避免剩食
學校可透過晨間(或午餐時段)廣播、教師們提醒,讓學生在用餐前先評估自己的食量,適量取用飯菜,避免因過量取餐而導致食物剩餘。此外,也可以透過鼓勵學生「少量多次取用」,讓他們在確保吃完的情況下再酌量增加飯菜。
2. 教師以身作則,建立惜食文化
老師是學生的重要學習對象,當教師在用餐時展現珍惜食物的行為,如不挑食、吃完餐點、適量取餐等,能夠影響學生的行為模式。因此,學校可以透過師長的示範與提醒,讓學生更容易內化惜食的觀念。
3. 剩餘飯菜的友善處理
若當日午餐仍有剩餘飯菜,學校可優先讓有需要的學生打包帶回,但需特別留意保鮮狀況,例如提醒學生將食物放置於冰箱保存,並建議在適當時間內食用完畢,確保食品安全。同時,學校也可以定期評估學生用餐情況,適時調整供應量,以減少剩食的產生。
三、廚餘管理的合理分配
1. 廚餘為有價資源
廚餘雖然是餐後的剩餘物,但對於部分產業而言,仍具有經濟價值。例如,畜牧業者將廚餘回收作為動物飼料,達到資源再利用的目的。因此,學校在處理廚餘時,應考量與回收業者的合作機制,確保廚餘能夠被合理管理,避免影響回收作業。
2. 避免影響廠商權益
近年來,部分學校出現廚餘量減少的情況,主要原因可能與部分老師或學校附近居民自行取用廚餘有關。然而,學校與廠商之間的合作是基於契約與信賴,若廚餘量減少,可能會影響既定回收機制,進而造成廠商與學校之間的溝通困難。因此,學校在推動惜食的同時,也需要兼顧廚餘管理的公平性,確保與合作單位的和諧關係。
3. 兼顧學生需求與廚餘回收
為了在惜食教育與廚餘管理之間取得平衡,建議學校採取以下做法:
(1)優先減少食物浪費:透過教育與管理,降低飯菜剩餘量,讓學生吃得剛剛好。
(2)適量提供打包機制:若當日有剩餘飯菜,可讓有需求的學生適量帶回,但仍須提醒食品安全原則。
(3)確保廚餘合理回收:避免影響回收廠商的作業,學校可與合作廠商溝通,確保廚餘處理符合雙方需求。
四、共同推動珍惜食物文化
惜食並非個人的責任,而是整體社會的共同目標。學校可以透過多元方式,讓學生、教師與家長一同參與,如:
1.舉辦惜食宣導活動:透過講座、影片、故事分享等方式,讓學生了解食物浪費的影響。
2.設立惜食排行榜:鼓勵班級競賽,看看哪一班最能做到「光盤行動」(把食物吃光),提高學生的參與感。
3.與家長合作:讓家長在家中也能實踐惜食觀念,例如規劃家庭餐點、避免過量購買等,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持續實踐惜食。